发布日期:2025-04-28 22:28 点击次数:172
有一次实盘杠杆配资平台哪里找,我问几个朋友:
如果有时光机,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?
有人想回到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,
有人想回到傲视寰球的盛世大唐,
还有人想回到生活有滋有味的宋朝。
其实,小Q君最想去的还是民国,
因为这里有许多有趣的人和事。
今天,跟大家聊一聊民国江湖的传奇人物。
说到黄侃,即使是对民国史不熟悉的人,大概也会知道这个名字。
不说别的,光他的段子就说也说不完,想记不住都难。
民国有三个学问大,脾气也大的“疯子”——章太炎、刘师培、黄侃,
展开剩余89%此三人是民国时期小学与经学的集大成者,被后人称为“国学大师”。
黄侃既是章太炎的得意门生,也是刘师陪的关门弟子。
黄侃虽然是学生,年龄最小,却当仁不让,夺得“海内第一狂人”诨名。
人家疯,疯的有资本。
黄侃,1886年生于四川成都,其实人家是湖北蕲春人,认老乡的可以过来围观了。
天才,往往打小就天赋异禀,人家三岁识字,五岁读书,七岁就能吟诗作对,
十岁便读完四书五经,被乡里人称为“圣童”,
30岁不到就开宗立派,是民国学术界的扛把子。
现在的鸡娃们怕是望尘莫及。
正是因为这些耀眼的光环作为神功护体,所以黄侃骂起人来我行我素、肆无忌惮。
被骂的人即使觉得羞辱,也只能碍于大师的江湖地位忍让三分。
不打不相识,骂成师徒
黄侃初到日本,与章太炎住的是同一栋楼,黄在楼上而章住楼下。
某天深夜黄侃内急,懒得去厕所就直接打开窗户解决了事。
也正好章太炎那天倒霉,正在楼下借着屋外的灯光夜读。
黄侃这里飞流而下的就被章老先生全盘接收,狼狈不已。
章老先生是个暴脾气,哪能吃这亏?
当时就对着楼上痛骂:
哪个王八蛋,这么没教养,往楼下撒尿?
黄侃做了坏事,心不虚,势不弱,反唇相讥。
章太炎一听楼上敢回嘴更是咆哮不已,两人眼见就要发展到动手的地步了,
但是一见面通了姓名反而惺惺相惜起来,骂战也变成了学术探讨。
等到天明,深为章太炎的学识折服的黄侃就已经拜了师父。
这个徒弟,学问上继承了章太炎的衣钵,在脾气上更是青出于蓝,
随时随地都能“狂”性发作,骂人骂得天怒人怨,人神共愤。
看你不顺眼,骂你没商量
1914年,黄侃到北大任教。
同为北大教授的胡适,提倡新文化运动,主张“打倒孔家店”,
跟研究传统国学的黄侃观点相左。
胡适刚进北大,傅斯年听了几节课后,就改投胡适门下,成了开门大弟子。
傅斯年原是黄侃门下最得意的弟子,
就这样公然被抢,这等于公开打了黄侃的脸,
公仇加上私怨,黄侃不骂胡适,简直就对不起自己了。
当时黄侃讲课,前十分钟必有一个保留节目,
就是拖出胡适的观点来贬损一通,骂得舒服了才开始讲课。
比如有一次,黄侃就拿胡适提倡白话文的主张来说事,
曰:“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?毋费过多笔墨,仅举一例就可证明。
比如胡适的太太死了,他的家人电报通知,用文言文就是‘妻丧速归’即可,
若用白话文,就要写‘你的太太死了,赶快回来啊!’十一个字,
电报费要比文言文贵两倍不止。”
全场哄然大笑。
又有一次,黄侃讲着讲着提到了胡适写作拖稿的问题,
胡适写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,只完成了上半部,整本书拖了很久都没完成。
黄侃就在课堂上说:“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,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。”
学生们不解,遂问其故。
黄侃从容而道:“监者,太监也。太监者,下面没有了也。”
全场再次晕倒。
黄侃不单在课堂上对胡适嬉笑怒骂,
甚至有时还要当面出言讥讽,
胡适性情温和,不喜与人争吵,
故黄侃每每逞口舌之利都能成功,让胡适下不来台。
一次,黄侃当面向胡适发难:“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,未必出于真心。”
胡适不解其意,问他原因。
黄说:“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,名字就不该叫胡适,应称往哪里去’才对。”
胡适顿时语塞。
幸好胡适气量过人,气量过人,对挨得那些骂都是一笑置之。
他自己也讲:“我受了十余年的骂,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。
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,我反替他们着急。
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,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,我更替他们不安。
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,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,我自然很情愿挨骂。”
贪酒好色,怪诞人生
黄侃在北大迅速蹿红,除了骂胡适,还因为他的多情滥情。
当时,黄侃在在办公室门口光明正大立下一块木牌,上面写着:
“座谈不超过五分钟,女学生除外”
如此大胆行径,如果放在普通人身上,想必早就群起而攻之,唾沫都能淹死人了。
据说,他一生结婚达九次之多,曾2次抛弃怀着身孕的妻子、甚至还和女儿的同班同学有过纠缠!
当年,曾有人写文章攻击黄侃:
黄侃文章走天下,好色之甚,非吾母,非吾女,可妻也。
他的师母,章太炎之妻汤国梨在《太炎先生轶事简述》一文中,
公开表明她看不惯黄侃极不检点的私生活,
骂他“有文无行,为人所不齿”,是“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”。
后来黄侃去南京中央大学任教,
跟校方定下了“刮风不来,下雨不来,降雪不来”的奇怪约定,
动辄以此为借口旷工,往往是学生们看到天空乌云蔽日,将雨未雨的时候,
就会相互递个眼神“今天黄老邪不会到了,大家散去吧。”
而事实也果真如此。
黄侃除了好色,还贪酒。
1935年10月6日,黄侃由于饮酒过度,胃血管破裂,抢救无效,年仅49岁。
辛亥先驱,治学严谨
虽然黄侃自负自傲,行事乖张,却忧国忧民,治学严谨。
1905年,在文普通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因宣传反清思想被开除,
后去日本留学,加入同盟会。
1906年前后,黄侃曾先后在同盟会机关刊物《民报》上
发表《哀贫民》、《哀太平天国》等一系列文章,
历数清廷罪恶,民生艰难,明确指出要解决贫富不均,必须革命。
黄侃积极宣传进步思想,鼓动革命,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驱之一。
志士之狂、名士之狷,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,
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,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。
黄侃治学非常严谨,对待著述十分谨慎、认真。
所治经、史、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,
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、页、行数,几乎没有差误,
即便如此,依然不轻易为文。
他常说,学问之道有五:“一曰不欺人,二曰不知者不道,
三曰不背所本,四曰为后世负责,五曰不窃。”
他师承章太炎、刘师培,薪火相传,
培养出范文澜、金毓黻、杨伯峻、龙榆生、
陆宗达、殷孟伦、程千帆、潘重规、徐复等著名学者,
在20世纪学术史上影响深远。
解读有趣、有料、有温度的人文历史
喜欢的小伙伴记得关注、评论、点赞、转发,小Q君感激涕零
如果有时光机,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?
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实盘杠杆配资平台哪里找
发布于:天津市